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維克多·格利雅(法)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6 15:45:09 發布人:editor
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于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利雅。他發現了金屬鎂與許多鹵代烴的醚溶液反應,生成了一類有機合成的中間體——有機金屬鎂化合物,即格氏試劑。
維克多·格利雅的家庭很富有,但他不愛讀書,成為“沒出息的花花公子”。1892年,在一次宴會上,他邀請一位姑娘跳舞。姑娘拒絕,并說她最討厭他這樣的花花公子。他受此羞辱,悔恨交加,終于猛醒過來,決心拋棄惡習,奮發上進。他離開了家庭,補習功課兩年后,終于考取了里昂大學化學系。經過大學7年的刻苦學習,于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后來歷任南希大學、里昂大學教授。
格氏試劑
Grignard reagent
一種金屬有機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烴基,X代表鹵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鹵代烴RX與鎂在醚類溶液中反應制得。又稱格利雅試劑。格氏試劑廣泛用于有機合成中,從RMgX可以制得RH、R-COOH、R-CHO、R-CH2OH、R-OH、和RnM(n為金屬的化合價,M為其他金屬)。在合適的情況下,RMgX還能與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發生共軛的加成反應。
格氏試劑的制法是將鹵代烴(常用氯代烷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緩緩加入被乙醚浸泡著的鎂屑中,加料速度應能維持乙醚微沸,直至鎂屑消失,即得格氏試劑。反應是放熱的,如果反應起動遲鈍,可加一小粒碘來啟動,一旦反應開始,乙醚發生沸騰后,乙醚的蒸氣足以排除系統內空氣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許有水。格氏試劑易與空氣或水反應,故制得后應就近在容器中反應。氯乙烯和結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與鎂反應,如用四氫呋喃代替乙醚,可制得氯化乙烯基鎂試劑。這種試劑有人稱為諾曼試劑。為了更好地啟動鎂與鹵代烴的反應,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別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時,二溴乙烷與鎂很快反應,生成溴化鎂和乙烯,溴化鎂有去水干燥作用,新鮮的鎂與給定的鹵代烴就可反應生成需要的格氏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