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多的金屬—鋁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7-04 15:19:54 發布人:editor
許多人常常以為鐵是地殼中最多的金屬。其實,地殼中最多的金屬是鋁,其次才是鐵。鋁占整個地殼總重量的7.45%,差不多比鐵多一倍!地球上到處都有鋁的化合物,像最普通的泥土中,就含有許多氧化鋁。
說了這么多,鋁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金屬呢?
鋁是一種銀白色的輕金屬,純凈的鋁很軟,可以壓成很薄的箔,現在包糖果、香煙的“銀紙”,其實大都是鋁箔。
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鋁的“影子”。我們平常使用的硬幣,是鋁做的;在廚房里,我們還可以看到鋁鍋、鋁盆、鋁勺……然而,在一百多年前,鋁卻被認為是一種希罕的貴金屬,價格比黃金還貴,甚至還被列為“稀有金屬”之一。
真是怪事,鋁怎么比金子還貴?
這件事說起來也不奇怪。因為鋁的價值貴賤,完全取決于煉鋁工業的水平。在一百多年前,人們是用鈉還原法來制造鋁的,當時鈉的價格十分昂貴,所以鋁的價格就更加貴了。
據說有一次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舉行了一次宮廷宴會,來賓都用金碗喝酒,唯獨皇帝一人在用鋁碗,來賓都對皇帝的鋁碗羨慕不已。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人們發明了大量生產鋁的方法,這時鋁的價格一下子跌了許多,人們才開始普遍使用鋁制產品。
月亮也可以用人工制造嗎?
是的。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但它能把太陽光反射到地球上來,所以在晚上我們看見月亮是亮的。如果人類能制造出一個非常巨大的圓盤,把它放在天空,那就會是一個人造小月亮。
那么用什么東西來制造這個圓盤呢?
重要的是這種東西要有良好的反射光線的能力,要不然,圓盤制好后也只是一件廢物。
鋁能夠滿足這個要求。鋁的反射能力比銀還強,它常被用來制作高質量的反射鏡。只要人們制作一個面積達幾十平方公里的巨大的反射鏡,并在鏡面鍍一層鋁,把它發射到天空,人造小月亮做成了。
通過它把太陽光反射給地球,可以使地面上夜晚的亮度為農歷十五晚上月亮的10~100倍,人們到時可以不用照明燈,直接在室外讀書寫字、娛樂和工作。
在廚房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鋁制的東西,比如鋁鍋啦,鋁盆啦,鋁勺啦,等等,為什么不用其他金屬來制作這些東西呢?
這是因為鋁制品很耐用。鋁本來是銀白色的,可是鋁制品用不了多久,表面就變得白蒙蒙的,這是什么緣故呢?原來鋁生銹了,鋁的表面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生成了一層薄薄的氧化鋁,這層氧化鋁別看很薄,卻“天衣無縫”,它緊緊地貼在鋁的表面,防止里面的鋁繼續和氧反應。這層氧化鋁不怕水浸,不怕火燒,很難銹蝕。對于里面的鋁來說,它是一件十分耐用的“外套”。
如果換用金屬鐵,這些東西的壽命就會大大縮短。有人會問,金屬鐵不是也有一層“外衣”嗎,怎么會用不久呢?
原來,金屬鐵的“外衣”和鋁的不一樣。鋁的“外衣”很細密,空氣呀,水呀都鉆不進去,而鐵的“外衣”卻布滿了小孔,空氣和水很容易就鉆了進去,所以鐵制品會一直生銹下去,直到整個東西變成了廢品。
然而,在廚房里我們也會看到一些鐵制的東西,這又怎么解釋呢?
說來也很簡單,這些東西已經不是純粹的鐵制品了,人們往鐵中加入了一些其它的金屬,使得鐵不會在空氣中生銹,所以就可以用它來制造東西。但是這樣一來,這些東西比鋁制品要貴好多,因而在生活中人們用的很多廚具是鋁的。
在含有少量泥沙的水中,如果加入三價鋁離子,過一會兒,你就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白色的小圓球紛紛沉落水底。
這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把其中的一個小圓球放在“放大鏡”下,還會發現這竟是一個微型的“湯元”呢!
你看,中間是“餡”——一顆小泥砂;外面是“皮”,白色的皮,多怪呀!
原來,這是三價鋁離子水解造成的:三價鋁離子與水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最終成為氫氧化鋁——一種白色的沉淀。由于有泥砂顆粒,氫氧化鋁遇到它們后就緊密地結合在上邊,并且越結越大,最后由于重力的作用,沉落到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