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該如何應對涉外專利糾紛?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3-17 15:44:55 發布人:editor
近年來,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頻頻遭遇專利糾紛。這些專利糾紛呈現高發和群發態勢,同時也表現出一些新特征,如非專利實施主體不斷提起專利訴訟,國內企業開始主動維權等。
我國企業涉外專利糾紛日益增多,既有國內原因,也有海外因素。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企業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程度不斷加深,相應地,遭遇專利糾紛的可能性就越大、頻次也越高。另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為將本國的知識產權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不斷謀求制定和利用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專利法律規則,利用專利糾紛來限制我國企業發展。而我國很多企業國際專利法律意識淡薄,專利布局能力和專利運用技巧欠缺,在面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時缺乏應對策略和技巧,維護自身權益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應對涉外專利糾紛成為我國企業關注的焦點。
涉外專利糾紛流程較為復雜,既涉及技術的理解和判斷,也涉及法律層面的操作,尤其是國外專利法規與國內情況存在很大差異,這都對國內企業應對涉外專利糾紛的挑戰帶來困難。鑒于此,筆者建議我國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抵御涉外專利糾紛能力:
首先是打牢自身專利基礎,通過多種手段掌握更多專利儲備。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應對涉外專利糾紛的最優做法是以最小的代價進行和解,這就需要自己握有足夠與對方談判的籌碼,因此打牢自身專利基礎,通過自主創新、專利并購等不同方式獲得專利儲備,是贏得專利糾紛案的法寶。我國是《專利合作條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成員國,這為我國企業進行海外專利布局提供了諸多便利,國內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些制度,提升海外專利的數量和質量,為海外市場競爭保駕護航。
其次需充分研究涉外專利法律和國際規則,做好企業的專利法務管理。美國的“337”調查和“301特別條款”、歐洲的臨時禁令等區域性法律對我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影響非常重要,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利法律法規也是我國涉外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出口企業關注的重點,必須深入研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專利法律法規,總結在這些地區開拓市場的經驗和教訓,內化為企業自身的專利法務管理制度,指導企業海外產品出口和參展,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另外,還應充分利用專利分析規避專利侵權風險。專利是技術和法律信息的有效載體,通過對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文獻進行分析研究,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技術的發展態勢、技術路線的選擇、競爭對手的研發動向及其專利保護策略等,可將其轉化為具有總攬全局和預測功能的競爭情報,這對于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經營將起到指導作用,可以降低企業技術創新和生產經營活動的專利侵權風險。
最后,企業還要敢于積極應對涉外專利訴訟,注意適時反訴,積極與行業協作以擴大優勢。實踐證明,涉外專利糾紛并不可怕,只要敢于積極應對,就有勝訴的機會,甚至可以反訴競爭對手,擴大勝利戰果。我國的通領科技、華為公司、中興通訊等企業均遭遇過“337”調查或專利訴訟,但是這些企業均采取積極應訴的方式,甚至通過專利無效、反訴侵權等手段贏得勝訴,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與行業協會或企業聯盟聯合的方式應對訴訟,分攤訴訟成本并增加勝訴可能。(趙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