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化學品毒性、腐蝕性的防護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4-05 15:58:27 發布人:editor
(一)防護的基礎知識
毒害性、腐蝕性是危險化學品的又一重要危險特性。絕大部分危險化學品均具有毒害性。例如,氯酸鉀既是氧化劑,又是劇毒物品;一氧化碳在GB13690中被列為易燃氣體,同時又具有毒性;甲酸、氫氟酸既是腐蝕品,同時又有毒,也屬于毒害品。因此,許多危險化學品既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同時還具有毒害性和腐蝕性。危險化學品的毒害性和腐蝕性對操作人員的危害分別體現在中毒和化學灼傷兩個方面,而危險化學品對物體的危害則主要是對設備、建筑等的腐蝕。
1.毒物的形態
在一般條件下,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態即固體、液體或氣體的形式存在,但在危險化學品的生產、使用、儲存等過程中,還可以呈現為粉塵、煙塵、霧、蒸氣等形態。有毒化學品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其危險性越大 。
2.毒物的作用條件
危險化學品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點,與其化學結構、理化性質、劑量(或濃度)、環境條件以及個體敏感性等一系列因素有關。一般米說,空氣中毒物的濃度愈高、接觸時問過長、防護不嚴,就越容易造成中毒。
(二)防毒、防腐蝕措施
1.加強化學毒性防護教育與管理
(1)全面了解毒物的性質,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手段。要預防化學中毒,首先必須掌握在實驗、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毒物的種類、物質、來源、泄漏及散發的條件然后選擇防護手段。
(2)健全組織,加強管理,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違章操作、違章檢修、設備缺陷或維護不當、不重視防護是發生化學中毒,尤其是急性中毒的重要原因。
(3)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防毒知識提高自救能力。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對化學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了解防治常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2.防毒措施
(1)改革工藝或實驗路線,消除或改造毒源。在選擇工藝路線時,盡量以無毒、低毒物質代替有毒、高毒物質進行實驗、生產。自動化、密閉化、管道化、連續化的實驗、生產過程可以減少人與毒物的接觸機會和毒物泄漏現象。
(2)保持空氣新鮮。通風排毒措施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 一般要求是保證實驗、生產場所有良好的氣象條件和足夠的換氣量。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不得超過最高容許濃度。
正確使用通風柜、換氣扇等設施,防止進風口與出風口短路。另外,對于剛裝修好的房間或空調房間,一定要經常或定時換氣,防止有毒氣體的濃度上升,危害身體。
(3)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在其他技術措施不能從根本上防毒時,必須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其作用是隔離和屏敝(如防護服、口罩、鞋帽、防護面罩、防護手套、防音器等)及吸收過濾(如防護眼鏡、呼吸防護器等)有毒物質。選用合適的防護用品,可以減輕受毒物影響的程度,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是消除和降低化學品毒害的自救方法。保持個人衛生,就可以防止有毒化學品附著在皮膚上,防止有害物質通過皮膚、口腔、消化道侵入人體。例如,禁止在有毒作業場所吃飯、飲水、吸煙,飯前洗手漱口,勤洗澡,定期清洗工作服等。
3.防腐蝕措施
(1)存放腐蝕性物品時應避開易被腐蝕的物品,注意其容器的密封性,并保持實驗室內部的通風。
(2)產生腐蝕性揮發氣體的實驗室,應有良好的局部通風或全室通風,且遠離有精密儀器設備的實驗室。應將使用腐蝕性物品的實驗室設在高層,以使腐蝕性揮發氣體向上擴散。
(3)裝有腐蝕性物品的容器必須采用耐腐蝕的材料制作。例如,不能用鐵質容器存放酸液,不能用玻璃器皿存放濃堿液等。使用腐蝕性物品時,要仔細小心,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在通風柜內操作。
(4)酸、堿廢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應經過處理達到安全標準后才能排放。應經常檢查,定期維修更換腐蝕性氣體、液體流經的管道、閥門。
(5)搬運、使用腐蝕性物品要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若不慎將酸或堿濺到皮膚或衣服上,可用大量水沖洗。
(6)對散布有酸、堿氣體的房間內的易被腐蝕器材,要設置專門防腐罩或采取其他防護措施,以保證器材不被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