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災害事故中人員防護與中毒急救處置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30 10:40:48 發布人:editor
化學災害性事故是指導致一種或幾種有害物質釋放的意外事件或危險事件,其能在短期或較長時間內損害人類健康或危害環境造成的事故。化學災害性事故包括可引起疾病、損傷、殘廢或死亡的有毒物質的泄漏、釋放、火災、爆炸等。隨著石油、化工企業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危險品的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多,同時化學災害性事故也隨之增加。化學災害性事故的發生往往出呼人們的預料,由于其突發性、擴散迅速,群眾的防護能力低等特點,容易造成重特大災害事故的發生。
從消防搶險救援角度來看,化學災害事故是一類與化學危險品有關的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某些意外情況或人為破壞,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突發地發生大量泄漏或伴隨火災爆炸,在較大范圍內造成比較嚴重危害的事故。因此,研究有毒化學品意外中毒及急救,對挽救受害人員的生命、減少損矢是非常重要的。
一、救護人員安全進入現場的安全防護
救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安全防護是首要的,應配備性能良好的呼吸器具、穿防護服、防化靴、佩帶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等個人防護裝備,否則,救護人員在救護過程中自身會中毒。根據化學毒物對人體無防護條件下的毒害性,可把毒物由強到弱分成劇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等五大類,并充分考慮消防員所處毒害環境的實際安全需要,確定相對應的防護等級。
由于化學事故發生突然、擴散迅速、涉及范圍廣、危害大、救護人員應根據現場的風向、地形地貌及其他條件盡快使中毒人員向上風方向迅速脫離污染區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區域到安全區或相對安全區,在脫離污染區的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就地取材,進行簡易而有效的防護,如頭部罩以透明的塑料袋,口鼻用毛巾捂住等。針對毒物的不同等級和毒害性及劃定的危險區域,我們在處置化學災害事故現場安全防護時,可以將現場的安全防護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二、現場急救.
救人是化學災害性事故救援的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務,因為人是最寶貴的財富。在化學事故現場,化學品對人體可造成中毒、窒息、凍傷、化學灼傷、燒傷等,當人體受到化學傷害時,應進行現場急救處置,以便贏得時間和生命。對中毒人員脫離污染區后,立即進行初步的醫學檢查和初步判斷可能中毒的途徑和化學物質,對危機生命的或正在發展成為危機生命的疾病立即進行醫療救治。三、常見化學危險品對人體危害的途徑
在化學事故中,化學毒物經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氣、水、地面、土壤或食物,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一部分中毒是由毒物通過創口直接吸入血管中,引起嚴重中毒或死亡。另外,一些有毒的化學危險品可以直接傷害眼睛,燃燒爆炸引起人員損傷等。(一)、經呼吸道、肺吸入中毒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學泄漏事故引起中毒最危險、最常見、最主要的途徑。凡是有毒氣體、液體蒸氣、化學品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以及工業生產中意外釋放有毒化學成分的煙、霧、粉塵等均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內。人的呼吸系統從鼻到肺泡都具有相當大的吸收能力,尤其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強。由于人體肺泡總面積大,約為55--120平方米,肺泡壁薄,壁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毒物一旦進入肺臟,很快就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循環而被送至全身。毒物在空氣中的濃度影響呼吸道吸入中毒的最重要的因素,空氣中毒物濃度越高,呼吸的量越大,吸收越多,中毒越重。有毒氣體的泄漏,往往在短時間大范圍形成高濃度毒物環境,其中的人員因為吸入的量多,在極端的時間內造成嚴重傷害,有時僅一次所吸進的毒氣就會造成肺水腫、失去知覺甚至死亡。水容性氣體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損傷,而不溶于水的氣體或蒸氣如少量的鹽酸也會損傷肺內組織、刺激氣管、支氣管和肺泡,造成水腫而使呼吸道損傷,有毒氣體也可經呼吸道損傷處入血。(二)、通過皮膚吸收中毒在化學事故中,通過皮膚吸收引起中毒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化學毒物可通過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滲透進入人體。一些脂溶性毒物經過表皮吸收后,還需要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進一步擴散和吸收。如沙林、苯、有機磷農藥、綠化烴等神經毒害物,可經過皮膚毒害人的神經系統。經皮膚中毒的過程不比呼吸中毒那么快,但嚴重時可使人失去知覺。無法呼吸甚至死亡。腐蝕性化學危險品(如強酸)噴濺到人體皮膚上,會引起皮膚的腐蝕性灼傷,其灼傷程度及引起的危險一般與化學品濃度以及與皮膚接觸的時間長短有關。有些化學品(如石油液化氣的液體)雖然不具有腐蝕性,但若接觸人體會迅速汽化而急劇吸熱,使人體皮膚產生凍傷,即冷灼傷。(三)、消化道吸收中毒化學事故發生后,如果處置不當,消洗不徹底,致使有毒物質擴散,污染空氣和水源或者化學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事故,致使有毒物質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如糧食、蔬菜、水果等),當使用被毒物污染的食物和水時便會通過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這種中毒方式在化學事故現場一般是不多見的,也是完全可避免的。(四)、眼睛灼傷大多數有毒有害化學物品接觸眼睛,一般都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引起眼睛發癢、流淚、發言疼痛,有灼傷感,甚至引起視力模糊或失明。(五)、燃燒爆炸引起傷害很多有毒有害化學物品都有可燃可爆性,如石油液化氣、氨氣等,在燃燒或爆炸的過程中可直接造成人體傷害。四、現場急救的基本方法急性化學中毒現場救治非常重要,處理恰當可阻斷中毒病變的發展,對急性中毒的處理原則是:盡快中止毒物的繼續侵害;對癥治療,尤其是迅速建立并加強生命支持治療;促進毒物排泄,選用有效解毒藥物。反之,則可加重或誘發嚴重病變。
(一)、盡快使中毒人員脫離現場污染區,阻止毒物繼續進入人體。
通常情況下,和化學危險品接觸的時間越長,毒物被繼續吸收,中毒也就越深,因此,醫護人員到現場后立即根據現場的風向、地形地貌以及設施設備等條件使中毒人員脫離現場污染源,脫離污染區后,應立即徹底清除毒物污染,防止繼續吸收毒物。
(二)、挽救傷員生命。
將神志不清的中毒人員將頭置于側臥位,防止氣道梗阻;缺氧者給予吸入氧氣;皮膚灼傷造成大出血引起休克的傷員要及時止血抗休克,止血時可采用指壓法和止血帶法,抗休克進行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等;心臟停止者,要迅速給予心肺腦復蘇,用拳擊心前區、給予胸外擠壓、靜脈注射腎上腺素等;呼吸停止者,立即做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前一定要暢通氣道,最好口對口人工呼吸,但有些劇毒品中毒不宜用,可使用史氏人工呼吸法;對骨折的傷員特別是脊柱骨折時,在沒有正確固定的情況下,除需止血外,應盡量減少搬動傷員,以免加重損傷;有抽搐的不能對傷員按壓四肢,以防出現認為性骨折;對合并有內臟破裂、氣胸、骨折等嚴重外傷者,應優先進行處理,并盡快安排轉送去有手術條件的醫院。
(三)、清除殘留的毒物。
對吸入性中毒:應立即撤離現場轉移到空氣新鮮處,注意朝逆風方向撤;解開衣服、褲帶,靜臥保暖。用吸痰器或50ml注射器接吸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暢通,同時要防止聲門痙攣,喉頭水腫的發生,采用2%碳酸氫鈉, 10%異丙腎上腺素,1%麻黃素霧化吸入,呼吸困難者及早作氣管插管手術,已昏迷者,應側臥位,拉出舌頭并將下頜前傾,并給予吸氧。
對接觸性中毒:立即脫去被毒物污染的衣服、帽、鞋襪等。根據毒物的性質和受污染的部位選擇中和解毒的溶液徹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膚。要特別注意洗頭發和皮膚皺把處,如腹股溝等;在對傷員進行沖洗時,為了防止污水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擴大染毒面積,援救人員應協助中毒者采取恰當的姿勢(通常取站姿),如果一些中毒者暫時不能站立,應將其放在擔架或編織網上,并協助其側轉,便于對相應部位進行沖洗;需要提醒的是,如皮膚沾染上遇水劇烈反應并釋放毒氣的化學品、強酸(如濃硫酸)、化學品為固體或糊狀物或粘滯性大的毒物污染皮膚時,應先用棉絮、干布擦掉毒物,然后再用水、中和液或溶劑反復沖洗;對有創面的皮膚或粘膜上的毒物污染,應先將其吸出,再用化學解毒劑反復沖洗,最后再用清水沖洗;如不能及時判定是何種化學品污染時,為了爭取時間搶救生命,可用大量的清水沖洗,要求沖洗15~30分鐘左右,然后再用水、中和液或溶劑反復沖洗;若用中和劑或溶劑沖洗時,為了避免中和后的生成物與消毒劑對皮膚的刺激,最后還要用清水、生理鹽水沖洗;口、鼻受污染更要盡快用清潔水徹底清洗,減少吸收;有灼傷、爆炸傷者依傷勢的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理,要特別注意用燒傷制式敷料或其他急救包三角巾等進行包扎(敷料宜厚,吸水性強);如無上述敷料也可或用身邊材料如清潔的被單、衣服等加以簡單保護,以免再受污染。同時也使創面在搬運過程中得到保護,防止再損傷。大面劑灼傷的需補液,補液治療由于急救現場不具備輸液條件,傷員一般可口服適當燒傷飲料或其他含鹽飲料(每片含氯化鈉0.3g,碳酸氫鋼0.15g,苯巴比妥0.03g,糖適量。每服一片,服開水100ml,或含鹽的熱茶、米湯、豆漿等),但不直單純大量喝開水,以免發生水中毒;因為傷口一般都是開放的,因此傷員可口服廣譜抗生素,如不能或估計口服吸收不良,應肌肉或靜脈注射抗生素。食入性中毒:毒物經口進入體內,應根據化學品的毒性采取漱口、稀釋、催吐、洗胃、導瀉等方法使毒物盡快排除體外。神志清晰者飲溫水或解毒中和液300~500ml,然后用手指或壓舌板刺激舌根或咽部引吐,催吐時頭部低位,如此反復多次,直至吐出全是清水,無毒物氣味為止,昏迷、抽搐發作、吞噬強酸、強堿等腐蝕性化學品以及汽油、煤油等有機溶劑等禁用此法;洗胃也是搶救常規,有催吐禁忌癥者慎用,常用洗胃液有:溫開水或l~2%氯化鈉溫熱溶液或生理鹽水,用于各種毒性不明的急性中毒;高錳酸鉀溶液問(1:2000~l:5000),用于砷化氰、無機磷、氰化物中毒,3%過氧化氫溶液,用于無機磷、氰化物中毒,2%碳酸氫鈉溶液用于生物堿、汞和有機磷中毒(敵百蟲除外);對懷疑毒物已經進入腸道,可給予導瀉,導瀉可用15—30g硫酸鈉或硫酸鎂加 200ml水溶解后內服。注意對腐蝕性毒物中毒或極度衰弱者不可導瀉。
眼部中毒:在現場急救時,要特別注意眼睛有無灼傷,如發現眼瞼痙攣、流淚、結膜充血、角膜上皮膚及前房渾濁等,應優先予以沖洗,沖洗時動作要輕柔,具體方法是用棉簽或其它萬法不時翻動上下眼瞼,以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以上,再用2%氫氧化鈉溶液沖洗(對酸性毒物)或3%硼酸溶液沖洗(對堿性毒物);之后涂以抗菌素眼藥膏或眼藥水以減輕眼部炎癥反應。
(四)、阻止毒物吸收。阻止毒物吸收是急救處置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手段有:
1、 止血帶:如毒物由四肢局部進入體內,可在近心端扎敷止血帶,止血帶扎的即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每 10~30分鐘放松l~2分鐘。
2、吸附劑處理:取藥用碳(活性碳) 20~30克于 2000ml溫水中,待洗胃后注入或口服,以迅速吸附毒物,除氰化物外,其它毒物均可應用。
3、使用潤滑劑:D服生蛋清、面糊、米湯等,以保護胃粘膜,減少刺激,粘附毒物,減少吸收,實用于腐蝕性毒物中毒。
(五)、特殊解毒藥物的應用有些化學品中毒有能解除毒物作用的特效解毒藥物,可及時應用。
(六)、防止血液系統中毒。
對引起血紅蛋白變性的毒物,則應根據病因進行治療,如苯的硝基化合物應及時注射美藍或硫代酸鈉;對氰化物迅速吸亞硝酸戊酯,或 3%亞硝酸鈉 10ml注射,再注射硫代硫酸鈉;對一氧化碳可用吸氧。
(七)、促進毒物的排泄。
1、利尿。在補液的同時利用利尿藥,可促進毒物從尿中排出,這是常用的排泄方法。
2、透析。嚴重中毒人員可行血液、腹膜或結腸透析,加速毒物排泄。
3、換血。
(八)、對癥及支持療法很多化學品急性中毒無特殊解毒方法。
搶救措施主要靠及早排除毒物及對癥、支持療法及加強護理、保暖、注意安靜。如休克、腦水腫、呼吸衰竭、肺水腫、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急性腎衰、抽搐等情況,應積極送往醫院進行搶救,防止繼發感染和后遺癥。五、 現場中毒傷員的轉送
在對現場中毒傷員實施了必要的救治措施后,要及時將他們轉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應該注意的是傷病員的轉送不是一般的運輸,而應是在醫學監護下的安全轉送,是現場急救的一種延續,同時具有運輸、搶救、監護功能。化學事故中毒的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其損害的不只是局部的皮膚、黏膜,而是多臟器、多系統的損害;現場急救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急性中毒在現場如搶救不及時或處置不恰當都會引起死亡,有的甚至遺留有終身的后遺癥。因此,在現場急救過程中為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員傷亡,要求救援人員不僅要懂得化學危險品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特點,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醫療急救技術,防護知識,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實施救援。